所在位置:首页>学术活动

龙首大讲堂第二十讲

阅读数: 4649

“2015年全国文艺评论研修班”
分享与体会

主讲人:余  婷  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丁科民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时间:2016年3月23日

地点: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全体人员

 

 

 

 

       2015年10月13日—24日,文化部委托山东文化厅在山东省宣传干部培训中心举办了“全国文艺评论研修班”,共有十位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全国除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海南之外,有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28人参加了培训班学习,现把学习情况和大家通报分享。


       先说明一下文化部举办这次研修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高全国文艺评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整体水平,文化部委托山东省文化厅举办了本次研修班,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计28名学员参加,其中助理研究员及以下职称的学员为17人,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对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培养。


       在这次研修班上,共有十位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文艺评论、戏剧创作、戏曲音乐等方面,并观摩了“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剧目十台,参加学员座谈会,最终提交评论文章一篇。这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使我收获颇丰。

 

       专家授课

 

     《彰显中华戏曲的审美风范》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一、对当前戏剧评论的一点建议:e时代的戏剧评论多是情绪化、感悟性的东西,我们的戏剧评论应多一些锐气和活力,要把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清楚,文章越自然、越简单越好,且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应该是真诚的、善意的评价。


       二、戏曲审美风范的彰显和重建,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1.重拾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文化自觉自信的失落、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造成今天戏曲艺术被边缘化、陌生化的根本原因。


      2.发现和把握戏曲艺术之美。戏曲之美就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之美,追求“意、趣、神、色”(汤显祖语),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以一套不同于西方舞台艺术的表现方法呈现其美,演绎人生,以情动人,感化观众。戏曲高台教化、潜移默化的艺术方式是独特的, 戏曲的鉴赏和审美自然也有是别于西方的。


      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重拾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重新发现、重新阐释、系统总结深厚博大的戏曲美学体系,对于引领当代戏剧家的戏曲创作,引领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发现和欣赏戏曲之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积极健康的戏曲艺术实践。没有实践,要评点当代戏剧是有危险性的。我国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有成就的,但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戏曲赖以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出了问题,再则,没有真正认识到戏曲的当代发展,必然之路是推陈出新,是“返本开新”,必须要有对传承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之心,不能违背戏曲创新发展的规律。有了戏曲在当代积极健康的传承发展,我们还需要培养和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跨越戏曲审美的门槛,回归演员和观众的密切联系。

 

     《戏曲批评与戏曲创作》


      王安葵: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一、评论与创作的关系:评论与创作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并驾齐驱的关系,一些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一方面是靠作品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靠评论。因此,文艺引领时代的风向,评论则引领文艺的风向。


       二、评论家与创作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关系,这种朋友关系并不会影响直率的批评,因为评论应是建立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评论。当前的戏剧评论应该是老、中、青三代一起来做,但寄希望于年轻一代,青年的评论展示了一种锐气,不同意见的争论会推动评论事业向前发展,同时也需要他们加深对创作的理解与尊重。


       三、批评与创作的不同:批评是一种理性思维,把其等同于宣传、广告是不可取的,评论要从艺术感受出发,加入情感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如写诗一般,也应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


       四、评论的标准:


       1.历史的观点,即要把一部作品放到它所反映的环境中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要表现一种正确的历史观;要把一部作品放在历史与文学的中间作出评价。


       2.人民的观点,即以人民的标准作为评论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首先要了解人民,要对生活有深入的理解,并在理论上有自己的见解。


       3.艺术的观点,即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要尊重艺术作品的特性。
       4.美学的观点,即要理解、学习、把握、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包括“神形兼备、虚实相生、内外结合”等等。
       五、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应避免把题材、主题当作唯一,以及不尊重艺术规律等。
       六、评论者应关注一个时期的创作思潮,对创作倾向要有自己的分析,对共同性的问题应有自己的看法(戏曲当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如大制作等问题,地方的独创性不足,跟风现象较多),还应倡导独创性、弘扬主旋律,此外,当前评论的环境需要改善,群众评论与专业评论相结合是改进评论的一个途径(如广东的“青评点梅花”)。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


       徐涟:《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主要负责理论部的文艺评论)。


       一、艺术评论何以成为问题?今天的艺术评论或沦为商业利益的吹鼓手,或陷于缺乏洞见的平庸,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不但不能对人的精神世界有所安抚,反而助推了人们的焦虑情绪,驻留在现实世界的失范当中而无法升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艺术评论职业与非职业的界线,变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状态。


       二、艺术评论需要有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艺术首要的特质乃是关系审美,是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需要艺术家投射情感,并引发观看者的共鸣。艺术评论可以采用艺术本体论的审美判断进行评价,也可以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拓展对艺术的研究,增加艺术评论的角度,但最重要的是,是通过艺术评论的方式,重新获得对真、善、美的认同,为艺术找到终极目标。


       三、艺术评论需要有理论创见。艺术评论以艺术作品为分析、研究的对象,从中总结概括出艺术规律,并进而指导艺术创作,它是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艺术理论或者说美学、艺术哲学的支撑,艺术评论不可能具有深度。


       如何对待西方学说理论与艺术思潮?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的一切理论成果,它犹如工具,让你能看得更远、更深、更准。


       四、艺术评论工作者必须介入生活。一是倡导专业艺术评论者走出书斋,进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关心关注普通人的艺术生活;二是对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进行专业评论,重塑艺术评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三是不仅以艺术作品作为评论对象,也重视艺术现象的分析评论;四是艺术评论的写作不仅仅是业界圈内的观点交流,应当更多面向大众,引导、引领艺术风尚,不断提高国民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鉴赏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


       五、艺术评论要注重本体论研究。我们尽可以引进不同学科、不同方法来进行研究,但归根结底,艺术评论与艺术理论不可能离开对艺术本体的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会有交叉,有模糊的边界,但都有属于自身的本质特点,揭示这些艺术特点,找到其中的艺术规律。艺术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艺术的主题可以无穷无尽,但必须还艺术以神圣,艺术评论与艺术理论,即是寻找这样的艺术境界,建立这个艺术世界的规范,挑选这样的艺术精华,使它们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而不朽。

 

      《从剧场走出的戏剧评论》


       赓续华:《中国戏剧》杂志主编。


       一、戏剧评论要从剧场出发,慎用话语权,青年人的评论要追求的不是情绪,而应是真知灼见。要了解剧种,心中要有剧种版图(昆曲为大,京评越豫黄、川粤秦晋梆)。


        二、戏剧评论应该求真、求善,我们应对当下中国戏剧的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向表演艺术倾斜。“戏因人而兴”,我们的评论不能忽略表演艺术的重要性,而应着眼于当下,着眼于舞台。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声腔艺术,如“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精粹,不仅抓住表演艺术为中心,还推动了中国戏曲向前发展,因此我们的评论要关注“梅花奖”演员的情况,要关注经典剧目,客观、公正的评论才具有引导作用,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不能似是而非。


       三、对于评论者来说,还要认识到这样几个方面:1.地方戏的趋同,保留方言是地方戏的底线,因为方言的差异是地方文化的魅力所在。2.戏曲声腔的弱化需要重视,所谓“戏一半,曲一半”,乐队的作用也很重要。3.要破万卷书、看千出戏,然后再说话,要认识到看戏的重要性。

 

      《历史剧的创作与研究》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原院长。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历史是主体,戏剧是主题,历史剧应该是戏剧化的历史,应该在戏剧的规律、框架之内进行整合。历史是科学,戏剧是艺术,历史剧是科学与艺术的碰撞,它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框架之内的真实。一些“戏说”的历史剧受到西方解构主义的影响,颠覆、远离历史,追求所谓的戏剧性和历史的虚无性,这对戏剧创作是严重的伤害。历史剧的创作要尊重历史,要在历史面前保持敬畏之心。


       历史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历史剧的核心是塑造历史人物,这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历史人物的基本命运不能与历史相违背;二是历史人物的人格定位不能与历史相违背。而艺术虚构要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要符合历史大框架的真实,要有底线、有范围,在虚构上应注意,首先要充分尊重历史人物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充分注意在历史上有定评的人物(如坏人、权奸),不要轻易颠覆;最后要充分注意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


       历史剧的创作在审美、美学上要与年轻人相通,既能进市场,又能进赛场,才能具有时代气场,我们的评论要引领创作,要深入当代、研究历史,从而推动历史剧的创作实践。

 

     《不即不离 若即若离——漫谈文艺评论与批评》


       王延辉:山东省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评论的原则和立场,应该是用善意的态度去评价,且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创作者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等,更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当前的文艺批评落后于创作,评论质量弱,缺乏基本的美学支撑,大多处于失语无效的状态,文艺批评应该具有审美品格。


     “对艺术作品进行文学解读”是当前文艺评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文艺评论需要有个性,个性的形成来源于史学支撑和美学支撑,要对艺术本体进行把握和研究,此外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个性,年轻的评论工作者应该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运动中的戏剧美学——漫谈戏剧批评》


       黎继德:《剧本》杂志主编。


       一、戏剧批评与其他批评的异同:首先,戏剧是综合性艺术,所以戏剧批评的综合性是最强的;其次,戏剧的剧场性决定了戏剧批评的剧场性;第三,戏剧批评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戏剧作品,这决定了戏剧批评是不断变化的。


       二、文艺(戏剧)批评和文艺(戏剧)理论是有区别的。当下的戏剧评论虽有成绩,但乱象丛生,批评、评论的水准还是很低,主要包括缺乏批评的表扬和自我吹捧,以及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的文艺作品,更有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艺术作品等,具体表现为:


       ①虚假评论当前评论界最严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人说假话、违心的话。②情面评论很普遍,说一些照顾面子的话是不可取的,对文艺的创作有负面作用。③行政评论或以政治代替评论也是不行的,要按文艺的规律来评价,充分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建设宽松的评论环境。④红包评论败坏了文艺批评、评论的声誉,红包的厚度不等于批评的高度。⑤棒杀即对一部作品一棍子打死,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片面,也不能包含不健康的心态,要对中青年的作品予以支持,要客观、实事求是,要有胸怀、情怀以及包容之心,要与人为善。⑥抄袭。


       三、文艺(戏剧)批评是运动着的文艺(戏剧)美学(别林斯基观点)。文艺(戏剧)批评是一种绝不亚于文艺创作的创作,要提高文艺评论在我们观念中的地位;文艺(戏剧)批评是一种美学;文艺(戏剧)批评是整个文艺运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艺创作的高度、宽度、深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艺理论、批评的高度、深度和宽度。我们要做到三个统一,一即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的高度统一,这是对文艺批评的最高要求;二即把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批评,让批评为理论提供具体的例子;三即文艺(戏剧)批评要与受众统一,批评要代表大众的心声,要能够影响大众。


       四、对批评家的要求:要有说真话的品格,要清正廉洁,要公正且有包容之心;要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包括哲学思维、文艺(戏剧)思维、舞台思维等,既要有西方的哲学素养,还要有中国的哲学精神;要有学识才情、鉴赏能力以及准确、鲜明、生动且有自己风格的语言表达。

 

       刘桂成: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京剧《春秋霸主》,吕剧《补天》《回家》,豫剧《大明贤后》《路边店》等。


       编剧要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有一定的高度。


       创作一个优秀、成功的剧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旨是灵魂,编剧需要有文学积累和一定的洞察力,社会需要什么,观众想看什么必须要清楚。


       2.戏是“玩命”的,是讲述人的命运的,要写出人物最激烈、最冲撞、最悲惨的命运,戏曲有其自身的审美要求,不管虚构多少,都要把人物的命运和戏剧矛盾推到极致,但所有戏剧矛盾的展开和解决都需要入情入理,这就是戏剧矛盾的合理性,要让观众与戏剧人物共命运,从而产生共鸣。此外,编剧还要针对演员来写戏。


       3.创造永远大于真实。创作高于生活,但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要把戏往主要人物身上加。


       编剧要具备先天的艺术感觉、后天的学识以及自己的生活阅历。

 

      《山东戏曲声腔流变及艺术特征》


       高鼎铸:戏曲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山东戏曲的基本情况:山东是戏曲大省,有三十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的剧种是14个,对一些稀有剧种、濒危剧种也进行了抢救和保护。其中最年轻的剧种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山东戏曲大致分类:梆子腔系统(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等),弦索声腔系统(柳子戏、大弦子戏等),肘鼓子系统(柳琴戏、茂腔等),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剧种(是一类,但不是一个声腔系统,如吕剧等)。


       在剧种的史学研究方面,应认真研究声腔,不能单从文字上来看;关于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程式化以及固定的东西是需要去传承的,在创作实践中要把握既传承又发展的标准,首先必须要突显剧种的风格,其次必须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最后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

 

      《关于文艺批评写作的若干思考》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一、文艺批评要有自己基本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要始终对过度的现代   化抱有清醒的批判,过度的市场化成为“三俗”的病灶,所以不能推崇市场经济。


       二、评论的艺术风格:文艺评论要有自己的风格,可根据个人个性、爱好选择自己的文风,要追求语言的质地感。


       三、评论的对象要素:职业的写作容易引起疲劳感,因此好的评论要根据对象来调整自己的语言、文风。


       四、评论的积累与提升:要有更加开阔的思维和更广阔的兴趣,首先要解决技术性的要素,把各种技术进行整合,成为整体才形成艺术(这是宏观的层面),还要有生命和艺术情感的投入,要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评论中。


       五、评论的切入和路径:一是知人论世,一是以意逆志,即根据个人的体验、体悟去追求和想象作者的创作动机、意图。


       六、写作的方法


      1.眼光要准: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入门需高、立志需正”,有高标准就会有一个比较准的眼光。


      2.准备要足: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


      3.视野要宽: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我们的视野一定要打开。


      4.出手要快:想得多、视野宽就会出手快。


      5.下手要狠:必须要切中要害,要有点睛的东西。


      几点建议:


      评论的核心问题是讲真话(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修辞立其诚”,要以无比的真诚对待世界,以无比的热忱对待生活,以无比的坦诚对待内心,以无比的虔诚对待写作;


       努力成就自己,努力成为自己。

 

       学习的体会


       一些经典作品能够广泛流传,与评论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当前我们的文艺评论普遍存在“好话多、诤见少,专业批评缺乏独到声音等问题”,评论与宣传相连、与获奖挂钩,或者出于对创作过程的体谅而笔下留情,是致使某些评论作品失准的直接因素,我们的评论要在凸显独立精神的同时,也应知人论世,在求真、向善的基础上倡导评论风格的多样化,尤其是年轻的评论工作者,应多一些锐气和活力。


     “文艺评论有史、论、评、见几个层次,艺术评论不单要阐释作品,还要坚守艺术观念及美学立场”,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论不仅要有史学支撑,还要有美学支撑,有了文史哲的基础,我们的批评才会具有高度和深度。
       理论的吸收与丰富固然重要,但看戏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就像赓续华老师所说的 “要破万卷书,看千出戏,然后再说话”,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看得多了,我们的鉴赏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打开自己的视野,眼界要面向全国,像这次研修班中的专家在授课中举到的例子都是一些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多在国家级的艺术节、戏剧节上演出,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多看,此外对其他剧种我们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京剧),通过对不同剧种的横向比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示,这些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评论都会有帮助和促进。


       我们做艺术评论要与作品的作者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像张庚、洪深等一批评论家与创作者能够坦诚相见,这也留下了许多佳话,我们搞戏剧评论应当多与编剧、导演等沟通、交流,从戏剧作品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去了解、体会原创者的意图与思想,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生成自己对作品率真、公允的判断与评价。


       国家对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视对我们年轻的评论工作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像广东的“青评点梅花”,上海的“青评班”,杭州举办的“西湖论坛”等活动都获得了业界的关注,一批中青年评论者也从中崭露头角,逐渐得到专家们的赏识与认可,这也激励着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前。最后,借用毛时安先生的话,希望我们能“努力成就自己,努力成为自己”!

 

       看戏的体会


       在这次研修班上,观摩了“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的十台剧目,包括话剧和戏曲,总体感受是现代戏居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体现出山东对现实题材戏剧作品创作的重视,但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普遍对传统戏(如《张飞闯辕门》)的演出一片叫好之声,可见现代戏的创作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大家对传统戏的青睐也恰恰反映出现代戏的创作中所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次观摩的十台演出,除了两台话剧外全是戏曲,剧种包括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琴戏、茂腔、吕剧、柳子戏,这充分展示出了山东作为一个戏曲大省的实力,地方剧种传播之丰富、广泛,无疑对我们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余婷)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龙首北路西段四号(西市龙首北路十字西南角)
邮编: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84842
研究所邮箱:qin-ar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