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冷战》

艺术创作中心    周昊

 

        我下载了许多电影,是生活的习惯,也是生活中的享受。不记得《冷战》是谁给我推荐的,这部影片在我的电脑中存放许久了,每次在挑选影片观看的时候,这部影片的名字总是轻易在眼前划过,并不以为然,看名字有点像是政治性较强的影片。

 

        一日,接近午夜,无意中想看一下这部存放已久的影片,看看究竟讲了什么故事,值不值得继续存放,看了几分钟以后,就被画面、剪辑、歌声、演员等等一系列的内容惊呆了,震撼了,这不是一般的影片,一般的精彩!

 

        短短几分钟过后,我把影片停了下来,平复了一下波涛汹涌的情绪,开始在“豆瓣电影”中查看这部影片的相关资料,这部影片事不是我个人的偏好呢?信息内容显示,影片社会反响极其不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提名,其他电影节的奖项一大堆,豆瓣评分:7.8。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把这部影片的宣传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希望更多人能知道、了解、看见。

 

        这部影片直至结束,音乐响起,我的情绪在心绪震荡中久久不能平复,画面很平静,平静的就是一个风景画,安逸、和谐、美好、宁静、自然。

 

        《冷战》又名:没有烟硝的爱情(台) / 冷战恋曲(港) / Cold War,我关注这部影片,不是和政治相关的“冷战”背景,《冷战》也不是一部揭示政治主题的电影。我关注的是男女主人公炙热、浓烈、真挚、尽兴、透彻的情感恋情。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部影片导演/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简历: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双亲是波兰知识分子。他14岁离开波兰,在德国和意大利生活,之后定居于英国。
  

        拍摄了几年的电视纪录片后,1998年,他首部执导筒的《斯丁格》入选了当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2000年,第二部长片《单亲相爱的日子》引发关注,收获好评;2004年,他导演的同性电影《夏日之恋》再获肯定,获得当年最佳欧洲电影提名;2011年,他带来的第四部电影《巴黎五区的女人》口碑不佳;2013年,他执导的首部波兰语电影《修女艾达》赢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以及多个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这部影片讲述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波兰,一位音乐家Wiktor和一位女歌手Zula坠入爱河的故事。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还是编剧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作品,但是,故事真的很好,拍得也好。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人物质感强烈、鲜明,有鲜活的生命气息。情感线清晰,交织丰富,从相识到相恋,到难舍难分,一直到故事的末了,令人牵肠挂肚,令人感同身受。

 

        这部影片令我震撼的有几个方面:

        1.干净利索的剪辑和转场,往往在不经意之间,甚至在音乐与情绪的高潮点,戛然而止,动、静鲜明,干净得令人钦佩;

 

        2.摄影机前的演员真实、逼真,人物状态与镜头视觉空间交流性严密,令观众赤裸裸地走进影片和叙事。

 

        3.冲击力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让人觉着无论运动还是静止的画面,都是视觉享受,都是生活、生命的真实展示。

 

        4.毫不掩饰地通过环境、生活场景的合理雕琢,给予演员真实生活的存在感。

 

        5.黑白画面只是这部影片在视觉方面较显突出的一个特质,更重要的是影片基调冷静、大胆,视觉角度和视觉空间把握得恰到好处;

 

        6.音乐,是这部影片叙事的灵魂,人物身份、情感命运、内容叙事的贯穿和交融部分,味道纯正、质感独特,尤其塑造剧中人物的灵魂层面,演员的表演,显得由内到外的丰富、饱满和贴切。

 

        7.不得不说说演员的表演非常吸引我,这部影片就是男女主人公的表演,是他们爱情轨迹的展览。他们的情感如烈火、如清泉,炙热、撕裂,且毫无下保留的透彻,对,透彻这个词比较能够表达我对男女主角驾驭情感、表现情感,深入情感的直观感受,那种爱你爱到骨子里的感觉,至始至终无比清晰、准确、到位。

 

        8.决不放过一丁点细小声音的元素。如夜晚那场戏,音乐家Wiktor和一位女歌手Zula街头送别,冒着生命危险的见面之后,Zula和Wiktor在分手的那一刻,敷衍的拥抱一下转身离去,镜头追随着Zula向街头远处走去的身影,画面中带着无限的期待,走着走着,她的身影停了下,转身,然后快步跑回来,深深地扑到Wiktor怀里,相拥,亲吻,转身离去,画面中是Wiktor的久久注视的目光,Zula踩着高跟鞋快步离去的声音。

 

        前些日子还在和朋友谈剧本创作的时候说起爱情,我感慨我们的电影作品中很难看到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尤其是爱的很动人的电影作品,几乎没有,有的是爱情的形式,和苍白的表现。与能够打动我的这部影片《冷战》相比,更是没有可比性的。此刻,《冷战》仿佛成为爱情影片的标准,刻在了我的心里,远离这部影片主人公爱情温度的,都是伪爱情。

 

        这样说有些夸大了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了,其实不然,我们都会在艺术类型的方方面面寻找标杆,一旦寻找到了真正意义的标杆,那么,真正意义的艺术标准也就清晰了,创作的前景也就会有了明确的方向。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在为我们个人立标杆,而是给观众、给时代寻找标杆。

 

        这部影片应该是一部爱情影片中的上乘之佳作,我认为远远超越了我曾喜欢的《布拉格之恋》等优秀影片,可等同于我喜欢的另外一部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艺术价值,同时,还想起了三十年前看过的一部影片《巴黎野玫瑰》(又名:三十七度二),当然,还有好些类似题材的经典电影,如《朗读者》、《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新桥恋人》等等,就不一一罗列对比了。

 

        好电影就是这样,几分钟就能抓住你的不放,令身心深深地进入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主人公一起同欢喜共命运,欲罢不能,酣畅淋漓,透彻心扉。

 

        随着这部影片的发展,在影片片尾的那一画面,男女主人公的生命离开了,离开了画面,原来的画面依然保留在眼前,平淡、安静,一张两个人做过的长椅空空如也,景色秀美,风儿吹过,野草随之摇摆。

 

        他们的生命在此来过,在此别过,或激情、或伤痛,毫无保留,Wiktor演奏钢琴的那场戏,周边是喝酒的休闲散客,根本不在乎他心情的好坏,也不在乎他在弹什么内容,指尖在琴键上飞舞,眼泪在脸颊滑落,肆意让内心的挣扎、痛苦在音符中狰狞,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伤感刺痛我内心深处最隐秘、最柔软一处领地。他同台演出的乐手,抱着乐器,默默地注视着他。

 

        整部影片的后半部分Zula和Wiktor是分分合合,聚了又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他们不断地感受彼此越爱越深,难舍难分,每次见面如同重生,每次分别如同诀别,直至陷入无法分离又无法相聚的困境,于是,他们回到了起初相识的地方,那里亦然残破,且人影全无,断垣残壁上的圣母像,同样残破,保留了一双色彩斑驳的双眼,面前破旧的圣桌上摆放着一排药片,这个仅有他们二人的场所,Zula和Wiktor发出了婚姻誓言。

 

        许多场景,不断地在重复、附载他们彼此内心的情愫,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那身影、那歌声,都是血液里、灵魂里的颤抖。

 

        对于这部影片,很想再举一个场景的例子,更多场景和画面扑面而来,都不愿意割舍,总之,最强烈的欲望,就是分享给没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分享给情感同道的艺术家,分享给渴望爱和探寻爱情的朋友们。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龙首北路西段四号(西市龙首北路十字西南角)
邮编: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84842
研究所邮箱:qin-ar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