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刊物在线

中国秦腔高层论坛

阅读数: 2835

     “延长石油杯”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中国秦腔高层论坛”, 踩着时代的鼓点,踏着秦声秦韵的节拍,于2008年10月27日——10月28日,在百年历史秦腔名社---西安易俗社剧场隆重举行。


       论坛在景俊海副省长热情洋溢的致辞和与会代表阵阵掌声中拉开帷幕,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主持会议、副厅长刘宽忍宣布了获奖名单。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王蕴明,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上海艺术创作中心艺术指导、剧作家罗怀臻,中国文联理论批评委员会原主任、剧作家齐致翔到会并发表了高见。


     “中国秦腔高层论坛”是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56篇,其中省内代表论文31篇,外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论文25篇。北京、上海、湖南、内蒙、甘肃、宁夏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论坛规模大、规格高;论文数量多,质量高,涉及领域广泛。为了进一步推动秦腔艺术理论的发展,论坛进行了论文评奖, 束文寿等七位作者获得一等奖,焦海民等十七位作者获得二等奖,其他作者获得了优秀奖和荣誉奖。论坛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理论研讨的同时,与会代表观摩了陕西部分优秀秦腔剧目,观看了全面展示陕西秦腔发展历史的“秦腔艺术展”。会内会外,处处洋溢着求真务实、畅所欲言,热烈坦诚的学术氛围;充分体现了严谨求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术态度。专家学者们就秦腔历史渊源、美学品格、秦腔与其它地方剧种的关系、秦腔的继承、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研讨,许多专家的发言以全新的视角,触及到了秦腔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盲区。论坛在秦腔与其它地方剧、秦腔历史渊源及文化特征等方面有了新的探索。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关于陕西戏曲艺术发展现状与秦腔的继承发展,王蕴明说:陕西是一个戏剧大省,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有向戏曲强省发展的态势,但从全国戏曲发展总体情况看,陕西目前还不在前茅,还存在观念滞后、艺术手法陈旧等问题;振兴陕西戏曲主要应在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理想与现实、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审美定式与审美取向、前辈与后生、外请专家与本地人才培养的关系。齐致翔认为:“古调独弹”,“移风易俗”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两面旗帜,秦腔艺术创新一定要高举这两面旗帜。“移风易俗”,就是紧跟时代,把话说到老百姓心窝里去,忽视老百姓想说的话,秦腔艺术就会失去力量,失去依托;“古调独弹”的古调是说秦腔的创新首先要继承,继承秦腔艺术精髓,独弹比创新层次还要高,就是不但要新,而且要独特。胡安娜、何丹萌等专家指出:现代秦腔艺术表现手法、观念都不是问题,缺乏的是人性光辉的展现和编、导、表,舞、音、美全方位的突破以及秦腔艺术精髓生命张力的提纯与放大。振兴秦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戏曲艺术精髓的再继承与再提纯,是魂(思想)与韵(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关于秦腔定位问题时,著名编剧罗怀臻说:京剧的定位是帝王将相,昆曲的定位是才子佳人,秦腔表现的是黎民苍生生命张力和情感体验,只有从帝王将相回归到黎民苍生,其剧种特点、声腔表现力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在秦腔历史渊源和文化特征研究方面,何桑提出了古代秦腔是宗教与教化的载体、近代秦腔是文化人的理想国、现代秦腔是红色记忆与现代戏传奇的演绎,当代秦腔是起伏在艺术与革命之间的变奏的观点。杨云峰的论文论述了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曲形成的文化背景,秦腔艺术的悲怆风格形成的文化因素。束文寿提出了京二黄的主调声腔是以各路戏班艺人以不同称谓带往京城的二黄戏声腔为基础形成的,不同称谓的二黄戏都源于陕西的二黄戏(陕西前秦腔)的论点。罗英提出:川剧弹戏演唱的主要伴奏乐器——盖板胡琴以板腔体音乐为主,属于梆子腔系统,源于陕西的秦腔。


       另外,就秦腔生态建设、院团的体制改革、秦腔市场化、等问题,不少作者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此次“中国秦腔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使我们对秦腔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有了进一步认识,为陕西今后秦腔的革新、探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我省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龙首北路西段四号(西市龙首北路十字西南角)
邮编: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84842
研究所邮箱:qin-ar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