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群贤聚古城 精英论戏道

阅读数: 1350

 

——“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综述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化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于2010年9月1日至2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

       9月1日上午,研讨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校长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和参会代表的阵阵掌声中拉开帷幕,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致开幕词,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刘卫红致辞,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丁科民主持。参加开幕式的还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济平、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王蕴明、中国剧协组联部主任汪刚、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中国戏剧》副主编赓续华 、《剧本》杂志社副主编黎继德、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甄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延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豪中。

       “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央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陕西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中国秦腔网等十多家媒体进行了报。中央电视台、西安晚报、陕西电视台、中国秦腔网等媒体还进行了跟踪报道。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73篇,其中本省论文41篇,外省科研机构论文11篇、大专院校论文21篇,来自上海、青海、陕西、内蒙、重庆、甘肃、宁夏等省市自治区的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组委会还组织专家评出了荣誉奖6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名。
       研讨会上,70多位学者就地方戏曲历史渊源、美学品格、生存现状、剧种流变、流派形成、音乐探析、戏剧文化品牌、脸谱与服饰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就西北地方戏曲演员的培养、存在问题、继承创新、地方戏曲艺术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地方戏曲进校园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60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各自见解,部分学者发言以全新的视角,触及到了西北地方戏曲研究的盲区。会内会外,处处洋溢着求真务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热烈坦诚的学术氛围。论坛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孙婧《论秦腔脸谱和服饰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文以全新的视角,将秦腔服饰脸谱、历史文物、历史文献三位一体对照研究,提出: 秦腔服饰和脸谱纹饰(谱式)、色谱中积淀了极为古老的图腾文化形态,蕴涵着丰富的阴阳五行哲学观念。折射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包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戴在头上的历史,勾画在脸上的历史,保护它就是保护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它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基因。
       何桑在《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一文中指出:易俗社品牌是陕西戏剧文化的金字招牌。其显性的文化价值在于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而其隐性的价值在于:这一新型秦腔社团对秦人近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心灵影响。易俗社用自己的戏剧作品(产品),使观众(消费者)得到了高层次的心灵满足,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获得了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具有精神家园的特殊作用。作为一定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对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价值的清醒认识和重点保护显得十分重要。
       焦海民在《传统视阈与现代蜕变——地方戏曲保护中的学术理想》一文中,主要以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力图在新的保护语境下(即传统视阈)阐明其蕴含的价值,并以之探讨“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矛盾折射在戏剧上的复杂关系,在保护中首要的是要立足于学术的立场对待文化遗产。尽管我们面临的现实异常复杂,但是我们的态度却只能是尊重传统,在“非遗保护”的意义上寻求古典戏曲在现代变革中的契机,使其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拥有自身的原生力、发展力,能够永续发展。
       高字民在《三大视野中的戏曲进校园》中提出:戏曲进校园要消除戏曲和话剧等西方戏剧形式的对立隔阂,摒弃主流戏曲对其他非主流地方小戏的排斥,借鉴话剧等现代思维方式来丰富戏曲创作,增进戏曲与青年观众的亲和力;戏曲进校园是素质教育、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大教育”,关乎国人人文素养提高和民族精神家园重建,是一项需要从整体性来全面把握的“大文化”事业。呼吁尽快在大、中、小学开设戏剧课程,科学、系统地构建当代中国的国民戏剧教育体系
       谢艳春指出:近年来地方戏曲发展失去自身的文化品格,失去自身的艺术特色,失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失去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生存价值,失去了自身的生存土壤,失去了自身的DNA的深层次原因是一味地简单模仿,盲目“拿来”;只学习其外在形式,不研究其表现内容;轻视传统,把与戏曲无关的东西硬塞戏里;用大制作替代戏曲写意化、程式化表演的同质化、歌舞化、创新化、大制作化。提出地方戏曲要健康发展必须遵偱个性化原则、三并举原则、开放性原则、现代化原则。
      杨云峰在发言中说:戏曲艺术的社会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关照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映照下的民生状态;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艺术家不仅仅是政治的人,更应该是社会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艺术家在表现自己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应该以艺术家的艺术良知表现纷繁多姿的社会生活和普通的现实人生,恢复艺术应该具有的审美感知,表现出艺术家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觉,还原艺术的尊严。
       另外,就地方戏曲生态建设、院团的体制改革、地方戏曲市场化等问题,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本次论坛的举办,对古老地方戏曲艺术与现代社会、现代人审美情趣对接探索科学的方法与途径,为传统戏曲市场化、产业化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改善地方戏曲生态环境,保持戏曲艺术多样化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为地方戏曲艺术的抢救保护、继承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地方戏曲艺术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龙首北路西段四号(西市龙首北路十字西南角)
邮编: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84842
研究所邮箱:qin-ar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