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学术活动

艺海秦风 |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渔鼓文化——渔鼓山歌剧《红色谷子沟》首演

阅读数: 1320

由商洛市柞水县剧团创作排演的红色现实题材渔鼓山歌剧《红色谷子沟》于2023年7月4日晚在柞水影剧院首演。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地域文化多元,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红色文化底蕴丰富。渔鼓文化源远流长,柞水渔鼓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

 

柞水是一块拥有红色基因和红色记忆的热土。1932年,李先念曾带领红四方面军一部在红岩寺戏楼发表演讲;徐向前带领红四方面军穿越柞水,留下革命的足迹;1935年2月,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终于在柞水建立起红色苏维埃政权,点燃当地武装斗争的火种。

 

渔鼓山歌剧《红色谷子沟》以这段革命历史为背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发生在“后方医院”的爱情故事为创作素材,聚焦一对红色恋人的守望与等待,展开了一幅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淬炼、成长、斗争,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该剧秉承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依托柞水本地优秀的山歌和民歌资源,打造具有柞水特色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传承发展渔鼓文化。

 

该剧由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张泓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文化部优秀专家胡勖担任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刘克忠担任作曲。从策划、立项、构思、打磨,历时两年半创作完成,于今年六月完成了剧目的创作排练。是一部具有柞水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作曲家薛天信对该剧艺术特色,创作风格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该剧音乐唱腔有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风格优美、流畅。同时,他也指出,打击乐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场面各自占据整个戏曲的半壁江山。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音乐对演出的节奏、人物形象的塑造、舞台氛围的营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渲染作用。希望在现有音乐唱腔的基础上,使打击乐的使用和特色乐器的配器上得到合理分配,显示出柞水渔鼓山歌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地域属性,使曲种艺术特色更加鲜明。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编剧宋文宪认为:该剧具有文旅融合的市场前景和品相,故事曲折传奇,立意深刻感人,音乐婉转动听,舞美设计很有想法和亮点,为柞水县对戏剧事业的贡献点赞。渔鼓山歌剧是一个很年轻的剧种,需要在推出新剧目和培养新观众上下功夫。希望能够从故事流畅性和人物命运起伏上再精雕细刻,突出戏剧矛盾冲突,结尾处增加核心唱段,抒发出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对未来革命事业的无限向往。

 

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导演尉霞认为,此剧在两年多的创作排练中,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团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能够把一个真人、真故事搬上戏曲舞台,对基层剧团来说非常不易。整个演出故事流畅,演员表演认真,音乐编创有地域特色,服化道全面展示。希望演员能够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提升文化素质,围读好剧本,深入理解剧情,加强唱念及形体训练,塑造好舞台上的艺术人物形象。剧本中故事情节还需升华,矛盾要有冲突,把柞水县特有的渔鼓元素和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剧中。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龙首北路西段四号(西市龙首北路十字西南角)
邮编: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84842
研究所邮箱:qin-art@163.com